年华无限好,正是读书时。2020年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开篇,全球都在经历百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挑战。
“你怎么度过疫情,就会怎么度过一生”。辨时局,思创新。读书时栏目近期将推出“疫·思”特刊,且听北航MBA学子娓娓道来他们从书中品读出的那些思考与力量!
迷茫时代,你在想什么?
熟悉的东西变化了,
过去的世界动摇了,
曾经的优势不再是优势了,
怎么办?
翻开这本书,
细读剑国同学的分享,
请,
带走你的答案。

北航·吕剑国
读书宣言:读书,让我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花园,书中的文字就是花朵与土壤;在这里,可以放下心里的包袱卧听风雨;在这里,可以抛开自我的束缚静享辰光;在这里,可以走进自己的房子,静思自以为非。

去年,很多人都希望2019年快点结束,2020年快点到来。可当疫情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我们更希望一切如初。
最早感受到疫情影响的是我所处的电影行业,1月23日电影局宣部撤销春节档后,到今天院线和电影业已经暂停营业三个多月了,按钟南山院士的预计如果疫情要到4月底才能稳定,那保守估计中国电影票房损失将超过200亿元。从上市公司公告中也可以看到,曾经影视一哥华谊兄弟2019年度净亏损49亿元,已受到深交所的关注,股价仅有3.9元左右;曾经因很多爆款电影红得不可一世的北京文化预计2019年度亏损19.5-24.5亿元。在这风雨飘摇的时期,如何能保持自信,在严冬中坚守并寻找春的契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抱着一种找寻的心态阅读了何帆老师的《变量II》。
何为“变量”?
记得读何帆老师的《变量》还是在去年的1月份,这本书是我家学姐在看完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后买回来的。我在一个闲暇的周末顺手从书架上取下来,就着下午茶和音乐从容地把它读完了。书中用“变量”这个词代替了变化,合上书本后我想,“变量就是可度量的变化”。
但书里的慢变量、小趋势等变量,其实是不好量化的。用“变量”这个词可能他是想让人知道这是局部的改变,是量变,是小趋势吧。开卷有益,匆匆浏览一遍难免肤浅,但文末何帆老师那一段诗意的文字让人印象深刻:“太阳既不留步,也不赶路。它像雪花一样寂静,像清风一样拂面。他看到了世间的一切秘密,却只是无言地照在所有幸福与不行的人身上。”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乱了脚步,我所处的电影行业更是受到了致命打击,整个电影院行业因疫情的影响票房损失至少超过200亿元。在忐忑地处理完应对危机的措施后,不免对已举步维艰的电影行业以及中国经济表示担忧,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翻开了书架上新到货不久的《变量II》,试图在风雨飘摇的大趋势下看到一些“小趋势”,找回自己对未来市场发展的信心。
当然,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听人谈起“苟且红利”这一词,也想在这本书中一探究竟。全书一共分为七章,写作手法与《变量》如出一辙,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文章知识点的构造基本是“1-1-5”:也就是一个基本问题,一个基本研究办法,以及五个变量。这也是这本书最精辟的结构描述。
何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书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基本盘是我们失去了还能拥有的东西,也就是无法被夺走,已经内化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的东西;一个研究方法,就是演化算法。观察系统中的小趋势,被系统选择和放大的小趋势如何在演化算法的五个招数下成长为驱动系统的大变量;五个招数,就是试错、突变、适应、写作和混搭。分别对了何帆老师所选择的五个大变量:教育、代沟、市场、全球供应链和技术创新。这五个变量何帆老师在书中用精彩的故事分别进行了描述。
何帆老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无法预知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抱着寻回自行的心态让我在读书的时候做了更深入的思考,文中说:“一个国家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有好运气。我们会遇到经济低迷、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贫富差距等挑战。当我们去审视中国经济基本盘时,就要去问,假如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那些我们觉得是优势的东西,或是我们觉得很熟悉的东西,会怎么样呢?”是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整个行业失去了只是一个时期的市场消费额,但相比于同行,我们的优势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呢?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坚守技术创新的初心,不正是在等待一个行业发展的拐点么?这次的行业动荡是否会加速拐点的到来?
霎那间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
审视自己的基本盘
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怎么看待未来,取决于三个灵魂的拷问:
1.你是否相信这个时代?
2.你是否相信你自己?
3.你是否相信你的团队和朋友?
正如何帆老师在书中说:“潮水退后,真正的价值才会浮出水面。中国经济需要审视什么是自己的基本盘,每个企业,每个人,同样要审视什么是自己的基本盘。”
“我们的年轻人会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会引爆商业创新,我们的企业会进一步地融入全球供应网络,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重新定义很多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失去了之后还能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最后,愿北航MBA学子勿迷失对自己和未来的自信!

文字整理&版式编排:
李馥佳(学术部执行主席)
宣传推广:
牛彬(秘书长兼宣传部执行主席)
刘问宇(学术部部长)
张炳伟(宣传部部长)
素材提供:
毋二龙、苏志欢
(学术部读书大使)
策划指导:
马健(学术部副部长)
马永禄(学术部国际交流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