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 | 当你回头望,是否还记得当年故乡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爱读书这件事儿,真的会传染!读一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读友们,可能真的就成为了多倍的满足、多倍的收获。让阅读的风气滋养更多人,将阅读的习惯“传染”给更多人,正是北航MBA读书社群建立及运营的初衷及愿景。

   年华无限好,正是读书时。MBA的小伙伴儿们,愿我们都可以在北航这个园子里,一起拾得读书之乐,一同享得读书之趣。

   本期读书主题为“故乡的模样” 

   进入腊月,在外漂泊的游子正相继赶回自己的故乡:为的是阖家团圆,共享爸妈亲手准备的那桌年夜饭;为的是与兄弟姊妹、连襟妯娌围坐炉旁、互诉衷肠;为的是再呼吸一次那散发着故乡气息的泥土芬芳,还有再聆听一次故里乡人的笑声爽朗......

   这些,都是我们故乡的模样。

   时代在发展,故乡的模样也在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时光荏苒,我们只能去追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模样,只能回味曾经在故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中再度串联起故乡的那事、那景、那人、那情……

   正所谓,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无论走得多远,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来时的路……尽管一切都变了模样,但那依旧是我们深藏于心底的乡愁与眷恋……

   随着今天主人公的读书笔记,让我们一起去品读那关于故乡的思念与情结吧……

北航·唐诗源

读书宣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书籍概况:

   作者熊培云。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

   唐诗源的读书分享: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净土,那就是我们的故乡。人可以变,事也可以变,唯独对故乡的情结不会变。

   起初看到书名,我最先联想到的是《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感觉作者熊培云,老派而正统,规矩却充盈着满腔热血,眉间眼底、字里行间散发着那个年代的人对农村、对土地浓烈而发自肺腑的热爱。

   望不见的故乡

   书的第一章“谁人故乡不沦陷?”,就深深地把我这个“心理年龄偏大的北漂”吸引住了。年纪较轻之时我就已远离了故乡,随着年龄的增大,每每想起故乡的时候早已不再抱怨她的闭塞、落后,反之越来越多的是对她的思念与眷恋。

中国基础建设光速发展几十年,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改造,老家人们的居住环境正不断改善着。与此同时,不论从小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我们这一代,早已失去了跟童年记忆一模一样的那个故乡。

   望不见的童年

   书中的场景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儿时的情状:我出生在东北农村,8个月之后被接到东北的一座小城市。还记得,爷爷奶奶家是泥瓦平房,大门进来是前院,前院的一棵桃树是童年里夏天全家最大的期盼。老宅有连在一起的三间屋,爷爷奶奶住中间,东西屋子分别是给叔叔们结婚预备的新房,爸爸和叔叔们结婚之后都离开了老家,东西屋平时就空着了。屋后有个大院子,童年时的我总感觉那个院子大得没有尽头,里面种着无穷无尽的好吃的:有苹果、沙果、李子、葡萄,以及各种时令蔬菜。有一条小溪从后院流过,我出生时小叔叔立马挖了一个水坑给我洗婴儿的褯子,这个传统一直沿用到我们这辈最小的弟弟出生才戛然而止。

   老宅承载了父辈四个兄弟的半生,也记录了我们这一辈四个孩子的童年。爷爷去世后,奶奶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就被从农村接了出来,老宅屋子连着院子也一并被变卖。每每逢年过节,奶奶家的兄弟几家在城市高楼中的宽敞客厅相聚时,总是会惦念老宅的火炕…….

   跟着爸爸妈妈离开出生的村子后,我们又陆续搬过几次家,从有着前后院的小平房,到《夏洛特烦恼》里典型的东北外置楼体的楼房,到有着花园绿化的洋房,房子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好。但是,离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却越来越远……

   “故乡沦陷”

   每个人记忆里都藏着关乎童年难以割舍的人与事,或是一条曾经捉鱼的小河,或是门口的那棵老树,或是公园里那第一个小火车。

   改造、拆迁让我们的家乡早已找不到当初的模样。“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离开家乡的人写下关于“故乡沦陷”的文字。我们曾经热爱的故乡,变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奔赴前程,莫忘旧土

   对于每一个漂泊在异乡的人来说这都一本应该读的书。书里的小堡村虽然仅是熊先生的故乡,但是发生在那里的事无不同样在我们自己的故乡发生过。

我承认,这些变化确实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从它的变化亦能折射出我们祖国这些年翻天覆地的蜕变。那些难以抗拒的变化,那些令人难过的变化,那些带来希望的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着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书里的文字会引领你窥探一二。

   一点儿“灼见”

   熊老师的书从来都要辩证着来看。

   一方面,这是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老熊明辨、理性、温暖、悲悯,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结晶。

   另一方面,作为《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的熊老师,掉书袋、掉电影袋的作风再次淋漓尽致得恣意呈现。一个个不搭边的引用,把一个个故事搞得支离破碎。仿佛让我看到那散落一地咬一口就扔掉的丝绒蛋糕,好不心疼!

   熊哥,可能您真的适合写微博、写专栏,您也真的不具备驾驭如此一本厚书的能力。况且,还是这么大的主题?!

 

 

文字整理&版式编排:李馥佳(学术部主席)

宣传推广:刘问宇(学术部部长)

张炳伟(宣传部部长)

素材提供:毋二龙、苏志欢(学术部读书大使)

策划指导:马健(学术部副部长)

马永禄(学术部国际交流大使)

新闻趣事

MBA大事记

// //